爱昨晓思‘格物’的‘物’字,即是‘事’字,皆从心上说。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《中庸》言‘不诚无物’,《大学》‘明明德’之功,只是个诚意,诚意之功,只是个格物。先生又曰:“‘格物’如孟子‘大人格君心’之‘格’,是去其心之不正,以全其本体之正。因此我认为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《中庸》上说‘不诚无物’,《大学》中的‘明明德’的功夫只是一个诚意,诚意的功夫,只是一个格物。

《传与行》上篇前一章讲知行合一。 通过“知”,可以称得上另一个概念——心,或良心。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,我在本章将其解读为初心。

阳明先生解释“知”说,知是心的本质,心自然会知道。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,每个人都有良知。

纯粹的叫道心,被私欲(色欲、物欲等)蒙蔽的叫人心,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。 良心是每个人都有的,也是与生俱来的。 后来被利欲蒙蔽,逐渐暗淡,但并没有消失。 它就像一面被灰尘覆盖的镜子。 擦拭后,又能焕发光彩。 (是不是有点像慧能祖师典故里的偈子)

阳明先生的例子:

1、“贼也有良心”的典故。 相传阳明先生在庐陵做县令时,抓过一个十恶不赦的强盗。 小偷性格倔强,顽强地拒绝各种审讯。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,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的态度说:“随便杀人砍砍,别乱说!” 王阳明又道:“嗯,今天就不审讯了。不过天气太热了诚外无物,你还是把外套脱了,我们随便聊聊吧。” 贼曰:取之! 过了一会儿,王阳明说:“好热,你把内裤也脱掉吧!” 贼还是不以为然。 王阳明说:“光着膀子是常事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 过了一会儿,王阳明又说道:“如果你的胳膊是光着的,你还不如把内衣脱掉,光着身子不是更舒服吗?” 小偷这下再也没有“胆子”了,连忙摆摆手说道:“不方便,不方便!” ”王阳明道:“有什么不方便的?你不怕死,还计较一条内裤吗?看来你还有点羞耻心,是啊,你有良心,你又不是废物!

2. 人性。 见了父母,自然知道孝道; 见到兄长,自然知道敬重;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井里,你自然会感到同情。 这是良心,不必向外求。

我的例子:

人性本善,在各种思想经典中,要守本心。 阳明心学称一切本心为“良心”,佛教称之为“菩提心”。 目的是经常擦拭,不要弄脏灰尘!

菩提心

考察事物要从初衷去探究。 革是探索的意思。 事物是物理和定律。

对与错

知识发自内心,表现在父母身上就是孝,表现在朋友身上就是友情,表现在君王身上就是忠义,当然,如果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就是不孝、不忠等等。其实就是去私欲,探人心。 考事发知是知行合一的功夫(可以理解为方法),通过考事发知可以达到知行合一。 后面我们会详细说说如何去考察事物,比如慎独、慎畏等。

阳明先生是一位大儒,同时也是古今能统兵的文人。 诸葛孔明、湖南等也可列入其中。 原因是他们能洞悉人性,看穿良心,不以行为下结论。 这也是修心,反省自己,看透别人,明白真相,保持初心的一种效果! 同样的行为,篡改儒家经典,是古代文化的一大罪恶,但如果孔子删六经,净化社会文明,删经,专心弑君等坏榜样,恢复古风,就需要煞费苦心“好工作更难”的人。 同样是屠杀,芜湖乱化屠杀汉人是大恶,冉闵下令杀胡是为了救汉人,难能可贵。 哪怕是价值观和阶层的不同,如果是出于保护百姓的初衷,那他就是大恩人,圣人! 周公畏谣之后,王莽谦卑不篡时,一切现象都要本着本心,本着本心,本着良心去观察。

【原来的】

”艾道:“昨日听先生教导,亦见功夫必如此,今闻此,无疑。艾小司昨日,心中说。

上师说:“当然。身主心,出心者心。心身是知,心所处是事。愿在乎。”意在亲,即亲为一物;意在事君,即事君为一物;意在于见、闻、言、动,即见,闻、言、动是一回事,所以有人说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。 《大学》中“明德”的功德,只在于诚意,而诚意的力量,只在于考察。

大师又说:“‘毕业’如孟子‘大人’,是去心之不正,正身也。使之正。即无时无地,而有天理,即穷理。“天理”即“明德”,“千里”即“明明德” ”

又曰:“知为心之精,心自然而知。见父则知孝,见弟则知弟,见子则知。入井则知慈悲。意志的障碍,即所谓“慈悲心满,仁不胜”。 “延展知识”和“考察事物”的力量,克服私心,恢复理智。那是内心的良知 更无障碍,能够充实大众,就是增长自己的知识。知道就是成为真诚。”

诚外无物|传西录第1部分第3部分:初心与调查事物

【翻译】

许艾道:“昨天听了先生的教导,我也隐约觉得功夫应该是这样的。现在听了先生的这些具体讲解,我的疑惑也就烟消云散了。昨天早上我是这么想的, ‘格物’的‘事’就是‘事’,都是从心里说出来的。”

上师说:“说得好。身的主宰是心,心的触动是心,心的源头是智,心的所在是物。例如,如果心在于亲亲,则侍亲是一回事;陛下,则主是一回事;意在仁民爱物,则仁民爱是一回事;意在见、闻、言、动,则见、闻、言、动为一,故以为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。《中庸》说: “无诚则无”,而《大学》中的“明明德”只是诚意的问题,诚意的技巧只是考察的问题。

大师接着说:“格物之格,如孟子所谓‘大德君心’之格,指去人心之偏诚外无物,存清净。又要除心邪,保清净,即无时无处无天理,即穷理。‘天理’即‘明德’。 ’,而‘千里’就是‘明德’的意思。”

子曰:“知为心之本,心能自知。见父母,自然知孝;见兄,自然知敬;”,没有私欲的迷惑,正所谓“慈悲满怀,仁者无敌”。但是,对于普通人来说,不被私欲迷惑是不可能的,所以要用“知” “‘求物’功夫,从而克私欲,复天理。 这样,人民的良知就不会再迷茫,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揭示。

【原来的】

艾问:“先生以‘博文’为‘盟约礼’功夫,我思来想去,却得不到,请赐教。”

先生说:“‘离’字就是‘离’字,能看到‘离’的就叫‘文’,看不到‘文’的就叫‘离’。一件事。” 《关于礼》,就是要使此心纯为天理。 欲此心纯天理,须在“理”的发现上下功夫。 如果你是亲戚的时候发现的,你当亲戚的时候就应该学习这个道理; 做君王的时候发现,对待皇帝,上学是天理。 见于贫富者,则以贫富者为学之法则。 别说了,沉默吧,没有别的地方了,让他自己去找,也就是在上面学习自然的道理。 此为文博之精,礼之功也。 “博文”意为“唯经”,“约礼为一”。

【翻译】

许艾问道:“先生说‘博文’是‘盟约礼’的作品,我想了半天还是无法理解,请指教。”

先生曰:“‘理’即‘理’之意。‘理’显见者为‘文’,‘文’隐而不见者为‘理’,本为一物。‘月里’而已要求自己的心完全是天理。如果一个人的心纯粹是为了天理,那么就必须在“理”的体现上下功夫。比如侍奉亲戚,理出现了,心就会保持侍奉亲人,天理此理;贫富之心,身有此天理;逆境和危难中,显出此理;逆境和危难中,心有此理。处处如是。理出现,就在那里 学一个守性之理,自上而下。这是学文的功夫,也是礼仪的功夫。“博文”是“惟经”,“月礼”是“唯一”的意思”

【原来的】

诚外无物|传西录第1部分第3部分:初心与调查事物

艾曰:“‘道之心常主身,身心常从命’。依先生之精教,此言似有害也。”

子曰:“是,心为一。不杂人谓之道心,而混杂妄称之人之心。心之心若正,即是道之心,有二心。程昱说,人心就是人欲,道心就是天理。如果你分析的话,其实可以得到。今天,道心就是主一心,人心从命。此二心。天道为道,人心为命?”

【翻译】

徐爱文:“《朱熹章剧·序》中有‘道之心常主身,心常从令’。从先生对景仪的解释来看,此言似乎不妥。 “

上人说:“不错,心也是心,没有人为的赞美心,人为的东西夹杂在人心中,人心若能守正,就可以了。”是道心,道心不能守正,则为人心。非生而二心。程子认为人心是私欲,道心是天道。好像把道心和心分开了,其实意思是对的。朱熹认为道心为主,人心服从道心。心分二心。天理与私心欲不能并存,何以天理为主,私欲顺天理?”

【原来的】

爱问文仲子、韩退之。

先生曰:“退是文人之大耳,文仲子亦为贤儒,后人只因文言而敬退,实与文仲子相距甚远。” 艾问:“仿经何以有误?”师曰:“惟仿经不全有误。 后儒著作,仿经之义,何如? 模仿经文是纯粹的。 这是一个名字。” 先生说:“文字是为明道而写的,何必效法呢?” 艾曰:“孔子删六经以明道。” ”先生说:“那仿经不是仿孔子吗? 艾说:“写作就是根据道来发明东西,模仿经文似乎只是模仿痕迹,恐怕无助于道。”

【译】徐爱请王通先生、韩愈先生比文仲子。 大师说:“韩愈是文人中的英雄,王通是贤儒。后世人尊韩愈,只以他的文字。其实,比较起来,韩愈比王通差多了。” ”徐爱问:“王通为何犯了仿经的错误? ”大师曰:“仿经有是非,不可一概而论,且说后世儒生之旨与仿经有何不同? 徐艾说:“后世儒生的编纂,并非无意求名,明道才是最终目的,仿经完全是为了名。” ”师曰:“为编明道,所仿何? 许艾说:“孔子删去六经,以明道。” ”师曰:“既然如此,仿经不等于仿孔子吗? 徐艾说:“编纂需要独辟蹊径,而仿经似乎只是模仿经文的形式,这恐怕对道没有帮助。”

第一章结束后,我会花一小节时间和大家一起学习儒家经典理论和方法论。 通俗一点就是如何做一个有内涵的人,用诚心去学东西,去学习,去修身,去齐家,去治国,去太平天下。 中和之道的基本含义和学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。

中庸、格物之说存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,官场上,生活中,处事上,也许是宇宙最原始的钥匙!

关于作者: 创业君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网站地图